深耕融合,江苏锻造“打头阵”硬实力

原题:深耕融合,江苏锻造“打头阵”硬实力
看位势,去年我省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的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上海—苏州、南京分别列全球百强创新集群第五和第九位。看投入,我省研发投入连续3年提升,对全国的贡献超过八分之一;研发投入强度达3.33%,提前完成省“十四五”规划目标,已经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看产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去年首次突破50%,达50.7%,今年上半年持续攀升,达51.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省区首位。看成果,我省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3项,取得历史性突破,上市创新药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生物医药迈入全球并跑阶段,动力电池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日前,在我省召开的“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一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系列亮眼成就一次次彰显出我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底气与决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势见效的背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到底怎么融?从会上,记者看到了奋笔疾书中的“江苏答卷”。
厚植基础,
高质量科技供给持续增加
不久前,“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完成命名交付,这个历时6年科研攻关和设计建造的“大国重器”引发众多关注,其牵头单位正是位于无锡的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
重大创新平台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座。“未来”号只是我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的众多成果之一。近年来,我省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集中资源建设重大平台载体,已初步构建起前沿引领、产业赋能、开放协同、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矩阵。太湖实验室已启动实施国家重大专项,迈步建设连云港中心;苏州实验室已由筹建转入建设期,正加快推进材料综合研究设施建设;云龙湖实验室主攻“深地资源与空间开发”研究方向,初步建成深地工程领域规模较大、空间类型丰富、多项功能国际领先的地下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建成首个6G综合实验室,在全球率先发布光电融合广域确定性网络技术,实现6G无线网络毫秒级实时智能技术的重要突破;钟山实验室总部载体正式开工,瞄准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原创成果……“目前,我们的省实验室既有海上,又有地下。下一步,还将依托‘羲和’号筹建空天实验室。”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透露。
与此同时,江苏还牵头建设了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我们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底气,目前已与省内龙头(链主)企业建立‘1+1+X’联合联动机制,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徐光辉说。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江苏行动远不止于此。我省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近两年组织实施250个攻关项目,取得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世界最大吨位悬臂式隧道掘进机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加强基础研究,省政府去年设立24.8亿元的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今年又增加2亿元,总额达到26.8亿元,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开展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十四五”以来,我省支持科学家领衔实施146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取得了世界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发现最古老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等重大原创突破。
扭住关键,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
我省85%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89%的专利授权由企业创造,近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扭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关键,我省通过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出台推进高企高质量发展15条、培育独角兽企业11条等政策,去年全省高企超5.7万家,入围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别占全国的13%、23%;科技型中小企业8.9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114家,均居全国首位。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更加紧密。聚焦“1650”产业体系急需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卡脖子”环节,我省工信部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协同攻关,产业链发展韧性不断增强。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余雷介绍,2024年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安排5.3亿元支持101个协同攻关项目,带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41.6亿元。近些年实施的攻关项目已完成验收184项,滚动功能部件、复杂曲面精密钣金件柔性折弯装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等一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离不开人才。而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近年来,我们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坚持服务创新、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持续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省人社厅副厅长封春晴说,人社部门坚持放权赋能,人才评价由用人单位说了算。今年,人社部门会同省工信厅整体下放61家“筑峰强链”重点企业高级职称评审权,同步建立职称与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直接挂钩制度,推动评价结果真正落地见效,受到企业、人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截至目前,全省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329家、中级职称评审权751家。“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只要接得住就放权、坚持授管结合’的思路,更大力度‘放权’‘松绑’,将高级职称评审权逐步向全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科创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用人主体下放,进一步激活发展新动能。”
畅通途径,
科技成果转化亮点纷呈
科技成果转化是衔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孵化器”,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放眼我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赢得制胜先机的重点之一。
作为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市锚定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发展定位,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硬支撑。“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路径,我们构建了科产融合‘强磁场’。”盐城市副市长董彩凤说,该市围绕打造概念验证首发地、成果转化首选地、示范应用首推地,不仅积极开展了“技术源头掘金”行动,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每年落地概念验证和成果转化项目100个以上,还在科技企业配置“首席技术官+成果转化员”,科创平台配置“首席科学家+成果推送员”,政府机构配置“首席分析师+创新联络员”,致力提供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同时,该市还定期发布创新应用场景“机会清单”“能力清单”,争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验证与推广的“首推载体”,培育“首发经济”。
紧扣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这一发展定位,无锡不断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成高质量发展之效,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聚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畅通深度融合路径,该市围绕提升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质量,相继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率先与全国首批12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实现合作全覆盖,成立创新促进中心,系统布局11家概念验证中心、6家中试服务平台。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全链条提升转化效能,设立市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专项,切实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上来。”无锡市副市长周文栋说。(洪姝翌 傅 敏)
来源:江苏经济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